查看原文
其他

專家警告:香港不能與疫共存!

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-04-05


本文要點

各區繼續爆疫不停,葵涌邨夏葵樓、大窩口邨富德樓及深水埗慶豐大廈, 昨晚先後被圍封強制檢測。多位專家認為,香港必須堅持 「動態清零」 ,不能與病毒共存,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第三針加強劑。


香港昨日新增109宗新冠病毒個案,當中有五宗本地個案源頭不明,分布深水埗、荃灣、黃大仙、葵芳及東涌五區,累計三日源頭不明個案已達12宗。黃大仙區內的污水樣本同時驗出帶有Omicron及Delta變種病毒,衞生防護中心懷疑區內有隱形傳播;黃大仙豪苑及葵涌大窩口邨富強樓懷疑出現垂直傳播,多戶居民須連夜撤離檢疫。


葵涌邨內連日大規模的圍封強檢行動,政府動員來自逾十多個不同決策局及部門超過1800名公務員參與,包括紀律部隊和文職部門人員。(聶德權FB)



大公報記者解雪薇、關秀英(文) 蔡文豪(圖)


各區繼續爆疫不停,葵涌邨夏葵樓、大窩口邨富德樓及深水埗慶豐大廈,昨晚先後被圍封強制檢測。


多位專家認為,香港必須堅持「動態清零」,不能與病毒共存,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第三針加強劑。


五宗源頭不明個案涉及多種職業,有學生、IT人及洗頭工等,其中兩人行蹤與其他染疫者或居民有交集,但感染途徑不明。三宗疑染Omicron個案中,13歲男學生(第13335宗)居住在東涌藍天海岸6座,早前有確診者在附近玩樂,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雙方是否認識。住葵芳葵茵樓,Omicron的53歲女子(第13353宗)未有與葵涌邨居民接觸,但平日常去的葵涌廣場及葵芳新都會廣場等地,葵涌邨多位居民曾到上述地方,懷疑社區有傳播鏈。


另外兩宗源頭不明個案,懷疑感染Delta病毒,患者分別為住深水埗慶豐大廈、在黃大仙髮型屋幫人洗頭的49歲女子(第13370宗),以及住黃大仙豪苑第一座7E單位的75歲男子(第13382宗)。



豪苑糞渠傳播 疑倉鼠引起


黃大仙豪苑第一座懷疑出現由倉鼠引起的Delta病毒垂直傳播,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聯同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視察後,建議豪苑一座E單位全部居民撤離。


防護中心指出,住在5E單位的26歲男患者初步確診,他上月初曾到旺角通菜街「I Love Rabbit」購買倉鼠,1月15日發病,1月18及22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,但直至23日才到社區檢測中心接受檢測。患者懷疑已傳染一名從事街頭傳銷工作、住在黃大仙下邨龍樂樓的同事,對方亦初步確診。豪苑另外兩宗確診個案,分別是住7E的75歲老翁,以及8E一名77歲婆婆,其中7E的住戶為免曱甴入屋,用膠紙封實廁所廚房地渠,一直無倒水入渠,但煙囱效應下仍會令有病毒空氣,經糞渠或廢水渠抽入屋感染患者。


袁國勇相信,大廈出現由下向上的垂直傳播,可能由倉鼠引起。他又提到,26歲男子發病後在社區遊走九日,可能已造成隱形傳播。


大窩口邨富強樓兩宗個案,住在4樓的423號單位患者先於3樓的323號單位患者發病,疑屬向下傳播,421及321單位居民亦須撤離。



變種具殺傷力 促打第三針


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,現時未有可針對變種病毒的疫苗,香港現階段不要幻想與病毒共存策略,以澳洲為例,現時每日確診個案可增至10萬宗,香港要引以為戒。他又說,政府未來一周重點是控制社區擴散,並帶頭製造環境,讓所有市民留在家中,包括安排公務員在家工作,並呼籲各行各業跟隨,疫情才有望在四周內受控。


「Omicron雖然比較起來減弱,但仍有殺傷力」,參與港大團隊Omicron的致命率與病發率研究的成員之一、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指出,Omicron對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仍有殺傷力,目前香港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,否則醫療系統無法承受。他呼籲市民盡早接種第三針,增強免疫力。


葵涌邨累計210人中招


葵涌邨疫情繼續擴散,爆疫六日確診及初確個案飆至210宗,波及12幢樓宇,其中「禁足令」今日解除的逸葵樓至今累計148宗確診,逾100個單位受影響。香港昨日錄得109宗新增確診,本地感染佔98宗,另有逾100宗初步陽性個案。


98宗本地個案中,24宗屬與早前確診相關個案,五宗源頭不明,餘下69宗涉葵涌邨,包括逸葵樓有27宗,映葵樓33宗,另九宗來自其他八幢樓,當中雅葵樓兩宗,芊葵樓、碧葵樓、旭葵樓、春葵樓、綠葵樓、百葵樓和夏葵樓,各有一宗。至今葵涌邨16幢大廈中,已有12幢淪為「疫廈」。


何文田勝利道地盤出現爆發。繼早前住葵涌邨映葵樓的46歲冷氣工程男工人(第13207宗)中招後,昨日該地盤又新增八宗個案,累計九人染疫。另外,長沙灣政府合署10樓勞工處有兩位職員確診,兩人曾一同用膳,懷疑期間有傳播,當中保安帶L452R變種病毒,暫時源頭不明。


威院護士伊院員工確診


新冠病毒肆虐,多間公立醫院相繼淪陷,有護士或員工確診。威爾斯親王醫院一名精神科專科門診護士因接觸過確診病人染疫、伊利沙伯醫院一名住葵涌邨的運作助理確診。


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(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)何婉霞表示,一名在1月18日去過威爾斯親王醫院精神科門診覆診的病人確診,院方及後安排31名同事接受病毒檢測,一名精神科專科門診護士初步陽性。


至於伊利沙伯醫院的確診運作助理,在保安部工作,毋須接觸病人。患者與家人同住葵涌邨,昨日於竹篙灣確診,最後上班是1月21日。何婉霞指,由於患者是新入職員工,當日醫院感染控制組曾為他進行呼吸器面型配合測試,負責測試的員工會被列為密切接觸者。


瑪嘉烈醫院亦曾有染疫病人到訪。一名初步確診病人曾到醫院化療,其間曾短暫拉低口罩與一名病人服務助理交談,該助理須檢疫。


兩捐血者確診 病人需檢測


另外,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收到通知,兩名確診病人早前曾捐血,一人在1月16日在荃灣捐血,另一人於1月20日在沙田捐血,兩人捐血時均沒有病徵。其中荃灣捐血者的血液已製成血小板、血漿及紅血球,而血小板已於上周三(19日)送到東區醫院給一名病人使用,現正安排有關病人接受觀察;其餘的血製品則尚未使用,已即時回收。


社評|堅決清零拒絕躺平 堅定信心早日通關



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,有些人產生抗疫疲勞及悲觀情緒,質疑「動態清零」的可行性,西方輿論亦再次攻擊特區政府「清零」政策,危言聳聽指香港將「喪失國際金融中心地位」云云,企圖擾亂人心。毫無疑問,現在是抗疫最艱難的時刻,愈是這個時候,愈要有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,全力以赴,堅決「清零」不動搖,堅定與內地早日通關的信心。


香港抗疫堅持以「清零」為目標,這是積極抗疫、對人民高度負責的體現。保護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,香港確診及死亡人數都處於低水平,但仍然必須繼續堅持「清零」。一些西方國家美其名曰「與疫共存」,實質是投降主義、「躺平」主義,結果付出慘重的生命、經濟及社會代價。全球科技最發達、經濟實力最強、醫療資源最好的美國,確診及死亡人數雙雙創下「全球第一」,這是恥辱的印記,不是什麼值得誇耀之事。由於香港整體疫苗接種率不高,長者接種率更低,若放棄「清零」而走「與疫共存」之路,這意味着什麼已經不言而喻,這是我們願意見到的嗎?


香港堅持以「清零」為目標,這是發展經濟的必然要求。堅持「清零」不容易,肯定要付出很多,包括大規模檢測、收緊社交距離甚至是「禁足」,對經濟活動肯定有影響,但與「與疫共存」相比,付出的代價卻是最小的。香港去年經濟強勁復甦,失業率持續下跌,而內地去年GDP增長8.1%,在全球一枝獨秀。相比之下,美國經濟增長僅約3%,歐洲經濟欲振乏力。哪一種抗疫模式較好,事實擺在眼前,香港必須擇善固執,沒有理由重蹈西方失敗之覆轍。


香港堅持以「清零」為目標,這是與內地通關的基本標準。與內地通關早就是民心所向,這不僅是因為親情的呼喚,更是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須。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在「雙循環」中扮演「參與者」及「促成者」角色,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與內地通關。香港備受疫情打擊的零售、酒店、旅遊等行業期待「北水」打救,前提也是通關。要恢復通關就必須對接內地的抗疫思路和機制,經過數月努力,距離通關僅一步之遙而已。但如果放棄「清零」,與通關目標勢必南轅北轍,所有抗疫努力將付諸東流。


西方輿論一再攻擊香港「清零」政策,這是將疫情「武器化」、「政治化」的爛招,旨在挑撥香港與內地的關係,是反中亂港的延續。外資以香港為基地,無非是看重香港是通向內地的橋樑。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若香港遲遲未能與內地通關,享受不到內地快速發展的紅利,香港對外資還會有吸引力嗎?


困難會令一些人喪失意志,但也會令另一些人變得更加堅強。香港過去經歷過無數考驗,今次也一定能安然挺過。我們始終相信,冬天愈是寒冷,愈是意味着春天不遠了。


相關版面

往期推薦

一日或爆400宗 香港這是怎麼了?


調查報道|香港記協主席的成魔之路


大文快報(2022.01.24 周一)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